總數0 總計$0 前往結帳

    服務查詢

    送出查詢
    MAZU Story

    緣起故事

    >MAZU Story
    埔里歷史人文

    根據文獻記載埔里地區早昔稱為「水沙連內山」,範圍包括今天的埔里、國姓、仁愛、水里、魚池。而埔裏社最早自稱為蛤美蘭社,為官府封禁之生番地界。以眉溪分界,北為眉社,南為蛤美蘭社(埔裏社)。嘉慶二十年(1815)發生「郭百年事件」,漢人強行以武力侵入掠奪土地,並屠殺蛤美蘭社原住民,後雖經官府派兵驅離懲處,唯經此事件之後,原居住於此地的埔裏社人丁遽減、族勢衰頹,不得已只好透過水社邀請西部平原地區的平埔族群前來拓墾以同居共守。當時西部平埔族群亦因大批漢人移民來台佔墾,生存競爭趨於劣勢,以致謀生困難。因此計有巴布薩、阿里肯/羅亞、道卡斯、拍瀑拉、巴宰/噶哈巫等平埔族群受邀於道光初年起陸續進入埔里墾殖。

    而集體移民來埔里盆地的平埔族群聚落仍然沿用原鄉地名,如大肚城、水裏城(大肚、龍井)烏牛欄(豐原)、 阿里史、房里、雙寮、日南(大甲),大湳……等等,都足以說明他們的原鄉來處,到道光三十年(1850)時,埔里盆地的開發大致已經完成。到同治末光緒初,清國因「牡丹社事件」改變內山的封禁政策,實施「開山撫番」,漢人始又陸續進入內山地區。總兵吳光亮興築「大埔城」時,埔里盆地周遭的三十幾個聚落都是早昔移入的平埔族群所建立。

    1聖母殿(一樓)

    天后宮天上聖母由來
     
    據先人遺留資料顯示,本宮堂主蔡傺雄的先祖林清安之父自大陸遷徙來台,在台中大甲日南地區定居綿延後代。於某次水災中拾得現今八寸媽祖金身,經全庄合議供奉。

    在咸豐三年(1853)林清安與庄民一起遷居埔里現今房里日南庄,隨行恭請媽祖金身庇佑一路平安順利。
    初期以頭家爐主制輪流供奉。期間曾一度與三恩主一起供奉於同庄林廉恩家宅所設的「醒化堂」內,迄民國三十八年三恩主遷至醒靈寺供奉,才又恢復頭家爐主制。 早期因為醫學不發達,庄民生病時常祈求聖母賜藥,為求靈驗也常刮神尊當藥引,因此聖母的大腿也傷痕累累。

    由於神威顯赫,陳威仁等人提議募款建廟安奉神尊,經由信眾的發心終於在民國八十一年農曆十月十二日一樓聖母殿落成鎮座,八十五年農曆十月十四日二樓玉皇殿落成鎮座。
    埔里天后宮聖母-平日活動使用這張-有修圖01
    添香油錢